Skip to content
Menu
今日美政2
  • Home
    • 支持我们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书推荐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常见问题
  • 今日美政
    • TagCloud
  • 生命3.0
  •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 法哲推介
  • 读书分享
    • 发现文明——苏三的《文明学》
    • 解放的悖论
    • 21世纪的21堂课
  • 其他专栏
    • Music
    • Nancy Weekly
    • 美国制宪风云
    • 名家讲坛
    • 北美经纶
    • 今日加政
    • 睿眼历史
  • 会员
    • 关于续费
    • 会员分享
    • 会员分享投稿
    • 创建快捷键
今日美政2

冷战简史 第 14 讲:法国退出北约

Posted on 07/14/202311/21/2023

Eric 今日美政

支持我们

流畅版

我们上一讲讲到在 60 年代,中苏关系开始破裂。共产主义阵营出现了分裂。而于此同时,西方自由主义阵营也开始发生分裂。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就来填我们之前挖的一个坑:法国退出北约。这件事了解的人不太多,但我想这件事放在今天来讲特别合适。因为我们不断地可以看到法国在北约事务中,总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在刚刚结束的北约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又反对北约在日本增加办事处,反对北约的影响力超越北大西洋的范围。今天我们来讲这段历史,恰恰可以探寻法国人矛盾的内心,法国和北约的各种恩恩怨怨的历史由来。

有趣的是,今天马克龙是希望北约的影响力不超出北大西洋范围;而半个世纪之前,法国总统的态度却恰恰相反,他们就是希望北约能够覆盖更多的区域。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上个世纪 60 -70 年代,原来传统的欧洲发达国家开始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而新兴国家也正在快速崛起。中东石油生产国家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世界就不满足于美国和苏联两大集体主导世界事务,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所谓 “不和谐” 的声音。1954 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了 “不结盟运动”,这一运动得到了中国的支持。在 1955 年的万隆会议上,有 29 个第三世界国家表示自己不愿意卷入美苏冷战之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第二次在埃及举行,第三次在赞比亚举行。不结盟运动最兴盛时期,联合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国家都加入了这个运动。可以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开始出现了下降。

这时候,法国开始闹妖了。

1945 年二战结束之后,法国意识到自己无论和德国相比,和苏联相比,甚至和英国相比,自己的军事实力是严重不足的。相对于英国来说,美国是法国历史上的好朋友。毕竟,美国独立基本上是在法国的帮助下才实现的。因此法国人对美国人接管欧洲,是一种欢迎的态度。1949 年法国签署了 “华盛顿条约” 成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创始国之一。由于法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相当于处于西欧的中心位置,因此当时的北约司令部,也就是欧洲盟军最高总部 SHAPE 就设在巴黎。

但是到了 1954 年,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爆发了独立运动。法军开始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作战。民族解放阵线也是依靠游击战,使得法军打得十分狼狈。这最终甚至导致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解体 (这个共和国是议会制,本身就不太稳定。今日美政在关于法国政体介绍的内容中多次提及过。),民望极高的夏尔戴高乐上台组建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在这个背景下,第四共和国就开始要求北约的职权应该扩展到北大西洋之外,凡是和北约成员国相关的区域,也就是当时的殖民地,也应该被包括在内。意思就是要北约也出力帮着法国镇压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但是,这已经是二战之后了,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殖民地的统治已经在道义上站不住脚了,因此响应的国家并不多。法国开始和北约国家产生了矛盾。

等到了戴高乐上台之后,戴高乐是一名极端的民族主义者,非常看重法国的骄傲,强调法国在世界政局中的位置。因此戴高乐很快就提出,法国在不放弃北约成员国身份的同时,要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要加强法国在北约内部的发言权。

戴高乐极其厌恶北约由英美所控制,他认为那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优越地位。因此戴高乐提出,法国不但要在北约的决策中享有和英美一样的地位,而且法军也不能完全置于北约的指挥之下,法国应该对法军具有全部的,至少是大部分的指挥权。

1958 年,戴高乐致信美国总统埃森豪威尔和英国首相麦克米兰,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扩大北约的地理影响范围;第二,改革北约的指挥系统,提高法国的决策权。英美当然不愿意,反复磋商之后,戴高乐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戴高乐认为,核武器将是将来战争实力的最核心表现。因此他积极地推动法国研发核武器。这就和美国的核武器政策迎头相撞。因为作为核武器大国和唯一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美国深知核武器的危险性,积极主导核不扩散的政策。法国坚决反对,不参加核不扩散谈判,不停止核试验。大家一定看过一部电影 “哥斯拉”,电影开始的片段,其实就是讽刺当年法国不顾一切进行核试验,最终弄出了一个变异的怪物,哥斯拉。

美国对法国的这种激进的核武器开发政策感到恼火。因此拖延和中断了对法国核研究的投资。美国试图劝说法国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常规武器的开发上,但戴高乐听不进去。他认为未来战争一开始就是核战争,常规武器并不重要。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法国还擅自撤出军队去阿尔及利亚作战,这是违反北约军队调动规程的。

双方谈不拢,戴高乐就开始在法国境内逐渐驱逐盟军的驻军。一开始,法国拒绝在其领土上部署美国的导弹发射装置和核弹头储备,然后又开始禁止盟军在法国部署战略轰战机。法国开始拒绝将自己的防务交给美国人,提出法国的国防应该由法国人来负责 (这一思想现在依然可以在今天的法国听到回响,只不过今天演变成了 “欧洲的防务应该由欧洲军负责”)。

1959 年,法国地中海舰队脱离北约指挥系统,1963 年法国北大西洋舰队脱离北约指挥系统;1966 年法国撤回了部署在德国的陆军和空军。这造成北约内部极大的混乱,各种部队需要重新部署,各个国家之间需要重新协调,后勤补给需要重新安排。但林登约翰逊总统相对来说比较温和,并没有严厉批评法国,而是对法国的选择给予充分的理解。他的这一态度,最终把法国保留在了北约组织之内。但到了 1967 年,法国夺回了对自己全部武装力量的指挥权。

但北约很快意识到,除了一开始的混乱以外,没有了法国这个刺头,反而北约更容易团结和协调。美国也趁机对北约的作战思想进行了改革。也就是从之前的阵地防御,传统战争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了今天的 “快速反应” 作战的思想。这其实对北约的现代化是有促进作用的。

1973 年,即将赴任美国国务卿(当时他是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亨利基辛格提出了一个稳定北约的方案,即美国负责全球的安全,而欧洲则承担欧洲地区安全的责任。这一思想被写入了北约新宪章中。这一思想基本上解决了法国和美国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美国开始承认法国核大国的地位,并将一部分欧洲防务变成了法国的责任,另一方面,法国也承认欧洲的安全不能没有美国的存在。这一思想还创建北约内部的协商机制,法军开始重新参与北约维护世界和平的作战任务。

到了 80 年代,法国总统换成了佛朗索瓦密特朗,而他是一个全球主义者。密特朗坚决反对 1966 年法国退出北约指挥系统的决定,认为这是一种自愿的孤立。1983 年,北约峰会再次在巴黎举行,法国开始支持美国的一些重要决定,包括针对苏联的巡航导弹的部署 (当时欧洲和平主义泛滥,很多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开始反对美国和苏联的对抗,拒绝部署美国导弹)。

但法国在有些问题上和美国的看法依然不同,比如美国在 1983 年就提出将日本发展成为北约成员国之一。但这一提案被法国强烈反对。

苏联崩溃之后,北约和法国的关系再次出现紧张。密特朗认为既然苏联崩溃了,那么北约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至少,北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造,欧洲应该独立进行自己的防务。但美国并不愿意退出欧洲。密特朗和老布什总统在这方面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后来就爆发了海湾危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北约再次希望干预,而密特朗则积极反对。密特朗认为欧洲人和美国人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密特朗和德国开始磋商,计划组建“欧洲军团”。德国最后在美国的压力之下没有完全配合法国,这导致法国和美国的关系再次紧张。

等到了克林顿时代,美国自身也开始重新考虑全球战略的问题,美国开始大幅减少在欧洲的驻军。“欧洲军团” 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法国也让了一步,表示,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包括法军在内的欧洲军团可以被置于北约的作战指挥之下。这时候又有大量的原苏联国家加入了北约,这使得北约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组织,美国的作用并没有出现减弱,反而得到了加强。

在这之后,法国和美国也一直在争夺着北约的指挥权。事实上,欧洲防务独立和北约共存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这本身就是指挥权的争夺。911 之后,美国首次引用了第五条款,北约国家l联合对阿富汗作战 (因为美国作为北约成员国遭到了攻击)。但这次作战使得北约的角色显得更加模糊,更加脱离欧洲。美国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很容易遭到攻击,那么是不是每一次都会要求北约集体出动来为美国的全球霸权买单呢?法国是提出这个问题最尖锐的国家。

但不管怎么样,法国最终在 2009 年,萨科齐总统宣布法国全面回归到了北约体系之中,结束了法国游离于北约边缘地带的岁月。法国和美国之间的矛盾依然可以在今天看到,但这种矛盾已经不像戴高乐时代那样尖锐,双方往往可以通过谈判来寻求中间道路解决。

我们通过对比冷战中两个阵营内部的矛盾,中苏矛盾和美法矛盾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苏要么好得可以穿一条裤子,但是一翻脸就无法挽回。但西方国家之间则往往可以通过谈判和寻求中间道路来使得矛盾缓和,最终得到解决。我们上一期说道,这是因为前者是理念之争,而后者是实际利益之争的结果。理念之争只有对错,无法妥协;而利益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二一添作五,双方有妥协的余地。同时,这里还需要看到,中苏矛盾实际上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矛盾,双方都在进行某种伟大理想的构建。这就好像是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谁能更讨上帝欢心一样,这是一个无法验证的对于未来对错的判断。但美国和盟友法国之间的矛盾,则是可以清晰看到的利益之争,相互的进退,就有了实际利益的考量,这也是让美法之间的矛盾可以缓和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不是说远期利益不重要,但远期利益的争夺,往往目标更模糊,对错更难判断。相反,可见的近期利益,则更可能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只要能谈判,问题就有望解决。

Eric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同类标签文章

世界外交 (356)

近期文章

  • 柯克刺杀案后续 09/15/2025
  • 097文艺复兴巨人的时代 马基雅维利 思索统治术的人之二 以古典思想反思现实政治 09/14/2025
  • 096文艺复兴巨人的时代 马基雅维利 思索统治术的人 他的两面性 09/13/2025
  • 查理柯克刺杀案 09/12/2025
  • 海地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09/10/2025

分类

  • Music (241)
  • Nancy Weekly (89)
  • Uncategorized (21)
  • 今日加政 (30)
  • 今日美政 (1,082)
  • 会员分享 (13)
  • 北美经纶 (28)
  • 名家讲坛 (248)
  •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97)
  • 环顾 (26)
  • 睿眼历史 (50)
  • 美国制宪风云 (19)
  • 读书分享 (200)
    • 21世纪的21堂课 (78)

近期评论

  • gangzhu 发表在《海地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 Eric Potter 发表在《海地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 Leo 发表在《海地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 Eric Potter 发表在《中国周边环境改善?》
  • 路遥 发表在《中国周边环境改善?》
  • Eric Potter 发表在《乌东为啥亲俄罗斯?》
  • Jeanzhou 发表在《乌东为啥亲俄罗斯?》
  • Eric Potter 发表在《中国周边环境改善?》
  • Leo 发表在《中国周边环境改善?》
  • YG 发表在《中国周边环境改善?》
2025 年 9 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 8 月    

归档

  • 2025 年 9 月 (11)
  • 2025 年 8 月 (19)
  • 2025 年 7 月 (22)
  • 2025 年 6 月 (28)
  • 2025 年 5 月 (27)
  • 2025 年 4 月 (25)
  • 2025 年 3 月 (30)
  • 2025 年 2 月 (25)
  • 2025 年 1 月 (29)
  • 2024 年 12 月 (24)
  • 2024 年 11 月 (28)
  • 2024 年 10 月 (33)
  • 2024 年 9 月 (29)
  • 2024 年 8 月 (33)
  • 2024 年 7 月 (24)
  • 2024 年 6 月 (24)
  • 2024 年 5 月 (26)
  • 2024 年 4 月 (19)
  • 2024 年 3 月 (25)
  • 2024 年 2 月 (24)
  • 2024 年 1 月 (25)
  • 2023 年 12 月 (21)
  • 2023 年 11 月 (22)
  • 2023 年 10 月 (24)
  • 2023 年 9 月 (24)
  • 2023 年 8 月 (30)
  • 2023 年 7 月 (48)
  • 2023 年 6 月 (44)
  • 2023 年 5 月 (49)
  • 2023 年 4 月 (38)
  • 2023 年 3 月 (47)
  • 2023 年 2 月 (43)
  • 2023 年 1 月 (50)
  • 2022 年 12 月 (49)
  • 2022 年 11 月 (49)
  • 2022 年 10 月 (47)
  • 2022 年 9 月 (60)
  • 2022 年 8 月 (54)
  • 2022 年 7 月 (45)
  • 2022 年 6 月 (51)
  • 2022 年 5 月 (49)
  • 2022 年 4 月 (49)
  • 2022 年 3 月 (51)
  • 2022 年 2 月 (54)
  • 2022 年 1 月 (53)
  • 2021 年 12 月 (70)
  • 2021 年 11 月 (81)
  • 2021 年 10 月 (68)
  • 2021 年 9 月 (71)
  • 2021 年 8 月 (68)
  • 2021 年 7 月 (38)
  • 2021 年 6 月 (40)
  • 2021 年 5 月 (26)
  • 2021 年 4 月 (22)
  • 2021 年 3 月 (21)
  • 2021 年 2 月 (17)
  • 2021 年 1 月 (24)
  • 2020 年 12 月 (10)

标签

社会分析 (417)世界外交 (356)music (226)法哲推介 (198)发现文明 (117)财经科技 (105)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97)竞选消息 (95)去年的今天 (89)Nancy Weekly (88)政党斗争 (82)抗疫基建 (50)睿眼历史 (44)生命3.0 (38)丑闻曝光 (31)北美经纶 (22)国家安全 (21)环顾 (20)美国制宪风云 (19)延林视角 (19)最高法院 (18)解放的悖论 (18)堕胎控枪 (18)种族问题 (16)秦晖 (11)张千帆 (10)会员分享 (10)经史之间 (7)自由的基因 (6)加拿大大选 (6)杜延林 (6)思想操练公众号专辑 (5)
©2025 今日美政2 | Powered by Superb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