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今日美政
我们首先还是先来关注一下时政。
拜登总统和习近平主席的会晤进行了四个小时。最高领导人之间只是达成了意向性的协议,其后具体的合作内容,可能会在之后的各级部长间的会晤中具体展开。那么这次会议最核心的成果和对世界的影响将会是那些呢?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这次会晤至少达成了双方的最低要求。在会议后的公报中,美国方面的需求几乎全部被满足,这包括重新建立军事交流机制和芬太尼控制方面的合作。中国方面对美国放宽对中国的经济限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白宫发表的峰会公告中说,美国支持一个自由开放,互联繁荣,安全稳定的印太地区,并承诺明年开始大幅增加双方的客运航班,鼓励双方的人才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在习拜会之后,习近平主席还和美国企业界的高管们共进了晚餐。这说明美中两国之间的商业和经济合作,可能会逐渐回暖。实际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上一次美中关系出现回暖,是一年前的巴厘岛 G20 峰会。但其后双方关系突然陷入低谷,是来自中国的间谍气球事件。这可以说是一次突发事件。所以,如果将来不再发生这种意外事件,包括双方在南海可能出现的意外摩擦,那么美中关系回暖,这是符合双方利益需求的。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习近平主席私下向拜登表示只要台湾不明确表现出寻求独立,中国无意攻击台湾。在白宫的公报中,美国政府也再次承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希望看到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这也就是说,台海方面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在下降。
当然,这些目前看上去双方相当克制的努力,主要还是因为两个超级竞争对手各自都有自己更为关注的事情要处理。对于美国来说,明年的大选,俄乌战争是美国更需要关注的事情;而对于中国来说,恢复自己国内经济发展更需要美国的配合。但两国的基本竞争格局并没有改变。美国对中国的防范,以及中国将逐渐走回自己习惯的传统社会模式,这两个基本格局是没有改变的。所以,这恐怕是一次短期的美中关系的稳定期。
今天周五,我们接着上个周五的话题,来介绍现代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演变。
上周五我们谈到,现代的民族主义,来自大革命时代的法国。主权在民的思想实际上是在为否定君权神授和特权阶级的特殊性而建立的一个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中,要建立人民这样一个政治实体,就必须将国内的民众同一化;他们必须认同同一个祖国,同一种文化,甚至同一种语言。祖国这个概念必须超越王权和对封建领主的忠诚,而成为每一个公民最高的身份认同和共同价值观。这就是现代民族主义的起源。
这里要多说一句,这个理论框架同时还要求人人平等。因为如果人和人之间是不平等的,那么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每个人就会不一样。有些人认为,我给祖国纳税了,我贡献大,所以我应该在这个国家享有更多政治权利。你是流浪汉,你吃福利,你没有贡献,所以你权利小。这是不符合现代民族主义理念的。主权在民中的民,是指最一般的民众,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人人平等的观念,也是来自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这一理论认为,人和人的本质是平等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来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基础上,才发育出科学。这和宗教中启示的某些人可以得到神谕,某些人则不能,神拣选某些人,放弃某些人,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人人平等的核心,是人的本质相互是一样的。政治权利上的人人平等,则是这种思想的一种外在要求。
紧接着,我们就要讲到德国了。法国的民族主义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而德国的民族主义,则恰恰相反,是建立在浪漫主义基础上的。

什么是浪漫主义呢?浪漫主义恰恰是对理性主义的反动。浪漫主义认为,理性主义把人当作一种机器。一个客观现象要求所有人的认同都是一样的。比如说理性主义会告诉你,重力加速度G 就是一个固定的值 9.81 m/ss。对于谁来说都是一样。但是浪漫主义则认为,我心情愉快的时候,我就是觉得自己身体轻盈;我情绪悲伤的时候,地球对我的吸引力就是更大,我就老想坐下或者躺下。浪漫主义强调个人的,主观的,非理性的情感和体验;强调情感高于理性,感官高于理智。浪漫主义在民族意识上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强调英雄。比如说,我们小时候都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武侠里的英雄其实历史上并不存在,但他们都有一种超人的,令人向往的理想气质。这种气质吸引我们。我们会在内心将这些英雄投射成我们希望变成的那种人。这种英雄在民族意义上来说,就带有强烈的民族偏好。
比如说,金庸小说中有两个人物,他们的生长背景很相似,但做出的个人选择和最后的结局却很不一样。这两个人就是杨康和萧峰。他们都是被异族抚养长大,都是对异族更有身份认同。杨康是汉人,但被女真人养大;萧峰是契丹人,但被汉人养大;他们都更认同养大自己的那个民族。但是,萧峰却是正面人物,他处处维护汉族,形象十分高大;而杨康却是反面人物,他处处为了女真族利益着想,身为王子却经常身犯险境,为自己的父王打天下,按说应该是一个很有理想有抱负的模范青年王子,但杨康的形象却非常猥琐。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作者是汉族人,而且这是一本汉语小说,读者也是汉族人。这里,大家看到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了吧?理性主义会认为,杨康和萧峰应该得到同等的评价,要歌颂大家都应该被歌颂;要谴责大家都应该被谴责,存在一个客观的标准。但浪漫主义不是这样,浪漫主义根据人的情感来下判断。既然读者是汉族人,当然大家对维护汉族的萧峰更有好感,而对背叛汉族的杨康则有恶评。
所以在民族层面上。理性主义是通过讲述这个国家应该属于我们全体人民来建立国家民族这个概念;而浪漫主义则是通过构建为民族献身的英雄,来激励人民都来为祖国献身。浪漫主义更求诸于个人内心的认同。那么在民族的层面上,当然就更倾向于认同本民族本文化的人。可以这样说,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可以将一个国家中的不同的人塑造为一个民族;而浪漫主义,则反过来,先认同一个民族,然后说,这个民族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国家。
浪漫主义并非起源于德国。实际上,更多地是起源于法国。但是,浪漫主义的思想,恰恰迎合了当时说德语却四分五裂的德国的前身,神圣罗马帝国。德国人强烈地需要一种多个小国家中的人民的共同民族意识,来构建一个统一的德国。浪漫主义和德意志民族,两者投桃报李,一拍即合。
19 世纪的德国,四分五裂,经济凋敝,其他欧洲国家都进入工业化时代了,德国人还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种地。当时谁都可以来欺负一下德国人。他们要寻求一个统一的国家以抵御外辱。因此,德国的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国家强大的目的,而不是像法国那样,是为了寻求国家内部统治权力来源的目的。德国的民族主义中,公民权和人人平等这些思想,并不是主流的。团结和纯化日耳曼民族,抵抗拿破仑侵略,这才是德国民族主义的起源。德国的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是极具集体主义色彩的。国家的利益和意义,远高于个人存在的意义。只要国家需要,每一个德国人都必须做好为国家而死的准备。
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曾经有过大德国方案,德意志二元方案等。这涉及到德国和奥地利的关系。最终,德国人选择了小德国方案,这个方案放弃了奥地利以及奥匈帝国的其他民族,建立了一个更纯化的德意志国家。为什么德国人要放弃那么大的领土呢?原因就是这样才能更加纯化自己的德意志民族,才能更好地推广普鲁士的文化,让新生的德国,变成一个大号的普鲁士。
从这个历史路径上,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民族主义后来在德国冲上了它的最巅峰,那就是法西斯主义。德国人从来没有心理障碍接受一个伟大的强人来统治自己。德国人完全可以放弃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希望换来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国家。在法西斯主义中,国家 (fatherland)被认为是最高的、终极的、和必须得到满足的目的,个人生存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德国民族精神的奠基人之一的约翰费希特说:“对祖国的爱,是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威。为了这个目标,个人自由必须被尽可能地限制。人民必须被团结起来,而且要时刻被国家监控。” 与此同时,费希特为了浪漫地激励德国人,首次提出了德国人比其他民族更优越,德国要驱逐所有犹太人的观念。这个观念后来被纳粹发扬光大了。法西斯主义的发明者墨索里尼的话更为直接,他说:“国家只有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一直的情况下,才能接受这个个人为公民。” 换句话说,不爱党,不爱国,你就不能算是一个公民。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纳粹德国会焚烧书籍和控制人民思想了吧?实际上法西斯主义下的爱国主义,非常类似中国两千年前的商鞅变法。人民,变成了国家强大的工具。

明白了这段历史。我们就有一个概念,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国家里,因为各自的需要,会有不同的变种。总的来说,民族主义是一个集体主义的概念。但在没有明显外敌的情况下,民族主义可以赋予国内民众更多的自由和政治权利。民族主义甚至可以上升为为自己的公民获得平等的权利的理由。因为从民族主义的根源来说,它强调的核心是这个国家是属于人民的,人民的强大和自由,就可以带来国家的强大和尊严。但在受到外敌威胁的时候,民族主义可以表现为强烈的国家主义甚至极权主义。这个理论就被反了过来,每个个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国家的战斗力。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一些落后的国家,比如亚洲和南美洲,民族主义的结果几乎无一例外诞生了极权政府。但在美国、法国和英国这样的国家里,民族主义赋予公民的自豪感,并不主要来自国家强大,而更多地来自自己国民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这甚至可以用来解释美国自身出现的民族主义的改变。在美国没有受到什么外部威胁的时候,美国人的民族主义表现为炫耀自己作为美国人,能够获得多么大的自由和尊严;而当美国受到外敌威胁的时候,美国的民族主义也一样变成了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好,关于民族主义的起源,历史和现状,我今天就讲到这里。
Eric
美国的主流看法,曾经也是——发展自然会促进文明变化,类似于‘文明终结说’,至少从克林顿到奥巴马前期是这样吧。
那现在的主流,是更倾向于这种类似‘文明冲突’的方向么?这种转变是奥巴马后期完成的么?
话说艾睿也接受过前一种观点么,譬如在08年之前,感觉那时候中国的知识阶层大体也认同的。
我从 2018 年左右,就开始认识到发展不一定导致文明前进,很多时候,尤其在有深厚传统的国家和民族,经济和国家实力的增强更可能使得他们回归自己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原因是这样:落后和弱势的民族,他们改变自己传统的动力,是使得自己国家强大和民族振兴。什么是民族振兴呢?民族振兴的核心,是自己的民族文化能够重新站立起来,重新使得自己的国民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他们不太愿意接受异族的文化,如果接受,也是为了国家强大的目的。那么既然发展了,国家真的强大了,还有什么必要去接受异族的文化呢?
这一现象在很多国家得到了验证。比如俄罗斯,曾经被先进的西欧国家欺负(比如克里米亚战争)。随后俄罗斯进行了猛烈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但随后在苏维埃革命后,苏联变得非常强大。强大的结果是,他们实际上恢复了农奴制(请注意,农奴制是一种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苏联的政治形态更接近于一个精英群体领导下的沙皇制度。苏联崩溃之后,也曾向西方学习,但通过石油贸易自身稳定之后,俄罗斯又产生了自己的独裁者普金。这种情况还可以在土耳其、伊朗、甚至以色列身上。
世界上有一些主要国家好像有例外现象。这包括日本、韩国和台湾。但它们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说日本,由于历史路径的原因,日本从来不拒绝改变自己的文化。而韩国和台湾则必须完全仰赖美国的保护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他们没有能力拒绝西方的文化输入。但我们再看新加坡呢?新加坡处于介于中国和韩国之间的一种情况,他们的安全问题不突出,但也不能完全抛开西方的保护,因此新加坡的文明改变就介于中国和韩国之间。
当然,社会科学很难有一个绝对性的答案和预测。但这种趋势是比较明显的。而且越是文化传统深厚的国家,这种趋势可能就会表现得越明显。
建议在我们网站上收听我的一个读书笔记 “解放的悖论”,M. Walzer 教授很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他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社会科学教授。链接如下:https://jrmz2.org/?page_id=1830
最近看讲欧洲本土圣战者的纪录片,那些极端派也可以是工科高材生,可以有不错的工作和收入。但就不会碰现代哲学、政治、社会研究之类的书,更不用说接受进化论了。
想想我们接受的教育,有种说法“文科主要靠背”,为了好记,内容也就梳理地尽可能简洁,结构化,和标准化。也就越来越像某种“真理”了。
借这里问一句Eric, 咱们的微信讨论群叫什么啊?网站哪里能查到啊?
还有就是……微信啊……我人在中国大陆,加入有点危险……有其他方式参与讨论吗……
是不是美国人倾向于使用民族主义集体主义这些概念来分析中国?我认为这个分析方法是不对的,概念不对,思路不对,结论就更不对,由此制定出来的政策就不对。中国其实没那么复杂,只不过老百姓生活水准比较低,大家都有强烈的愿望要改善生活,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但是,这一简单的事实美国人是看不见的,因为美国人无法同中国人共情,在美国高谈阔论的人都是生活无忧的人,所以他们很难去体会生活水平很低的人的愿望。对中国政府来说,首要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的愿望,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是这样。所以,中国的发展根本就不需要用民族主义集体主义这种角度去解释,这基本上就是人的正当的生存本能。
美国人看得见,美国人不是瞎子。但很多中国人看不见美国的困境,完全无法体会中国对美国的伤害。我们需要一种公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