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路德被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劫持到了瓦特堡,在那里他沉下心来仔细思考了自己的行为,结论是,他对天主教廷的反抗是一位真正的基督徒所应该做的。他甚至认为,他的反抗太过软弱,再给他机会,他会表现得更勇敢。
问:腓特烈三世为什么要劫持路德?
答: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各种权力对抗的一个后果。教皇的特使阿莱安德费劲心力从查理五世手中得到一纸敕令,要在丹麦或者波西米亚找个地方,把路德送到那里。他称这是为路德寻一个避难所。其实他是想让路德离开德国这个路德的思想影响极大的地方。他想这样会使路德的号召力减弱,同时也削弱日耳曼各邦国反抗教皇的势力。这纸敕令预定在1521年5月21日,魏玛国民大会上宣布。可腓特烈三世却想路德能继续留在德国发挥影响,路德在他手中,他自己也会有更大的影响力。一旦和教廷摊牌,路德精神的号召力是无人能比的。但是他又不愿意得罪查理五世,他毕竟是经选帝侯们公推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是他就想出这么个主意,把路德劫走,又装作与己无关,而实际上路德仍然在他手中。结果5月4日这天,路德的车刚过哥达,在横穿阿滕斯坦森林时,林中突然杀出一彪人马,把路德从车上拉下来带进了密林,在林中绕来绕去,最后把他送到了瓦特堡。关于瓦特堡的名字,有一个神秘的传说。城堡的建造者史宾格在选址时,一眼看到这座山峰,就说,等着吧,这里会是我的城堡。德文等待这个词,是wart,所以人们就称这座城堡为瓦特堡Wartbourg。我 曾经去过这座城堡,它建在一座山峰之上,城堡脚下是悬崖峭壁。从城堡内的主客厅望出去,层峦叠翠,蓝天红叶,美不胜收。城堡中现在完整保留着路德当年的工作室,一间窄小的屋子,里面放着一张粗木做成的书桌,一条木板凳,路德就是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伟大工作,把希腊文本的《圣经》译成浅显易懂的德文。而且他借以翻译的希腊文版《圣经》就是爱拉斯莫整理校订的版本。
问:这个历史事件很有戏剧性。
答:是啊,有时候历史就是故事,西文中history这个词,既是历史又是故事。好,我们接着往下说。路德被劫走,德国人并不知情,于是传言纷纷,说路德叫人杀了。号称有人见到了他的尸体,被刀子捅成了马蜂窝,扔到了废弃的矿井里。当时,人们被这个假消息弄得悲愤不已。伟大的画家丢勒在他的日记中,焦急地记到,“他是活着,还是被他们谋杀了。倘若他们杀了他,他就是为追求基督教的真理而死的,上帝啊,请重新赐给我们一位这样的人吧!在你精神激励下,他必重建你的神圣教会各部,并教化我们度过基督徒的一生。上帝啊,若路德已逝,以后还能有人像他一样,给我们清楚地解读你的福音吗”?从丢勒日记中所表露的情绪,可知路德在德国人心中的份量。而且,就在沃尔姆斯会议前不久,丢勒刚给路德画了一幅大尺寸素描,这件作品是艺术史上的杰作。就在路德生死不明的关键时刻,有人向爱拉斯莫发出呼吁,“鹿特丹的爱拉斯莫,你要与我们共命运吗?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独裁政权与不公正,看到黑暗的势力,请你做个耶稣基督的勇士吧!骑上马,站到主耶稣身边,勇敢地为真理而战,为自己赢得烈士的桂冠。你不是阅尽人间世事吗?让世界听听你在说什么吧”。爱拉斯莫听到了这些呼吁,但是他看到当时日耳曼境内沸腾的激烈情绪,有些教士身份的路德信徒,已经开始号召农民拿起武器,要与天主教势力拼个死活。爱拉斯莫给他的朋友回信说,“真理,即使是最为彻底的真理,值得以毁灭世界为代价来获取吗?”他还说,“在不会有好结果出现的情况下,应当允许人们沉默,甚至最好是沉默。在希律王面前,连耶稣基督都不会说话”。他的这个态度,绝不是胆怯,而是坚持他一贯的和平主义和不走极端的追求。果然,随后爆发的德国农民战争,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他的担心。这个我们放到后面再讲。